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行情 » 企业新闻 » 正文

杏花村的背景文化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0  浏览次数:260
核心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读者
 杏花村的背景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读者也会有所想像,固然他状至喜悦,但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兴奋的找到了酒店?「遥」,字面上的意义是远,到底远在「云深不知处」,或远在「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文学艺术的「有余不尽」,为读者开拓了远比诗篇字句所展现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姑且不谈。 

这里,比较令人好奇的是:杏花村究竟在那儿? 

因为以往的探讨,有的说是诗人的虚构,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只需要说明指往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有的却认为是「实有其地」,那麼,你(你)可曾想过它是一个甚麼样的地方? 

「问题」也不是轻易说得清楚的。从来诗家同样各执己见,众说不一。毕竟,大陆有好多个「杏花村」,坚持自己是正牌(即杜牧诗中所指)的,计有下列六处——— 

一、在山东省水泊梁山黑风、南崖下的「杏花村」。据传孔子问礼於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便在村上。还有「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此饮酒,素有「杏花飞霞」之称。 

二、在山西省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酿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驰名远近,也靠名将郭子仪(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说因杜牧的诗,而吸引多数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当地酒店非常有名。流传有民谣:「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贬为黄州刺史时,常到此买酒浇愁。 

四、在江苏省徐州丰县东二十里的「杏花村」。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到此劝农,有诗句「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朱陈村在徐州丰县),进一步传说杜牧住在扬州很久,到过朱陈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地临郊外,层峦叠翠,河水匝绕,下为秦淮。由於风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欢痛饮盘桓。《金陵历代名胜志》载有「杜牧沽酒处」,并附清人陈退庵诗云:「江南春雨梦无痕,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贵池县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为隋唐时产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麦曲)誉满江南。《江南通志》记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记〉也说:「自杜牧之清明诗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阳,常有人提及 

这六处杏花村,虽然都可以和杜牧诗牵扯点关系,但如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只有一个,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话,当以山西省的汾阳县、安徽省的贵池县,比较有完整的史料佐证,又有遗迹可寻。 

先谈汾阳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吕梁山脉,东临汾水,风光蛮好的。唐代才在堡侧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广约几百亩,春暖花开,色香弥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过后来杏花消失了,因为几度被子夏山(相传孔子之弟子子夏,尝授徒於此)下来的洪水,不断冲击,累次为灾,杏树大多淹死了。 

当地的酿酒事业,由来已久。远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时候,就有了酿酒的酒烧锅,到了唐朝,尤其兴旺,已有六、七十家烧锅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个著名的酒店闹市,有所谓「瓮头青更色香兼,处处街道揭翠帘」,也正如〈古碑记〉曰:「佳酿之誉,宇内甚驰,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争先一酌为快。」游客云集,不在话下,听说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为常客。 

饮誉的佳酿(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泽鲜美,气香味甜,入口绵软。余香长留舌底,令人心旷神怡。可是杏花村的酒为甚麼会这样好呢?当然是有得天独厚的好水,常人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来的水没有一点杂质,而且甘甜。另外,酿造的老师傅说有六大要诀:「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麴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来,出类拔萃,绝非偶然。民间一样有歌谣:「汾县府,汾阳县,离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犹有传奇的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岁的酒坊掌柜的,乐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候奇冷,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阑珊,不付酒钱,便扬长而去。许多座客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无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饮酒为行乐,穷人饮酒为御寒,何必去为难他呢?」岂知第二天两人又来了,仍然衣不蔽体,浑身发抖,赶紧给他们两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跄跄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却颓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脚步,扶上热炕,照顾他们入睡。 

翌晨,想要离开,掌柜的顺意扶持走出店门,门外有一口水井,贴近时,不料老人都哇的一声,把腹中的宿酒,全呕吐入井。几天过后,神奇的事出现了,打出来的井水,已经变成了酒,而且芳香凛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这两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和吕洞宾),遂将这口井,取名为「神井」。井水汹汹,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柜去世,继承父业的儿子是为富不仁、贪婪无餍的小人。数年后,老人又来到,不再被盛情招待,问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说是「井水变美酒,却没有留下酒糟来餵猪。」老人听了,一言不发,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顿时变成原来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这是一个通俗风趣的神话,姑妄听之,却含有劝世(要行善积德,勿贪心不足)的意义和价值。 
 
 
[ 资讯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杏花村的背景文化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杏花村酒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