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汾酒集团提出了“汾酒学新思维”概念,正式将“汾酒”列为了一门“学问”。
自杏花村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甑白酒开始,绵延千年而不绝,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与改进酿造工艺,在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调整酿造技艺,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再对实践进行指导。
从唐朝蒸馏技术的发明,到宋元蒸馏技术的成熟,从独有的隔离式地缸发酵工艺,到医学家傅山、微生物学家方心芳、食品发酵专家秦含章、数学家华罗庚、高级工程师赵迎路等诸多学者专家,为汾酒酿造技艺的创新做出的卓越贡献,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汾酒1510”秘籍——即“一个轴心、五度品格,一清到底、十必秘诀”品质工艺体系。
“汾酒学”研究的范畴,则需从产品、品牌、营销等不同面向出发,覆盖波澜壮阔而又细致入微的各个学科门类。
“汾酒学”追求的“至善”境界,就是为消费者创造“健康好生活”。白酒作为一种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存在,其使命就应该是“正心诚意,去恶存善,修齐治平,追求完美”,最终造就公共价值上的“良知与信仰”。这也是汾酒“酒魂信仰”价值体系的初心。
今天,“新常态”和“中国梦”正在重铸中华民族的工匠之路和精神信仰。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在相对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中,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与白酒曾经大行其道的“单一商俗文化”之间的矛盾,正成为白酒领域的突出矛盾。因此,以“止于至善”的产业情怀和高尚精神,来重构白酒产业价值和消费文化,传递中国正能量,引导新的消费潮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成为全行业的心声和追求,已经势在必行。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古训为中国白酒产业的未来转型,提供了最有深度的价值命题。这一“三纲领”的“大学问”提醒中国“治酒人”,只有以“大学”的胸襟格局,以全世界独有的“生态发酵酿造技艺”,站在“人体生命健康”和“东方文化自信”的高度,才能完成中国白酒的价值重构和救赎之路,引领中国白酒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