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宰相的孙子考了全国第五
作为一名诗人,还是有名有范的大诗人,旅行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不容易,在遥远的大唐年代,更不容易。尤其是,这个旅行还带着“被贬的滋味”。
清明时节,一人孤单在外引发了杜牧无穷的离情别绪,在“行役苦吟、思醉遣乏”之时,也只有酒让他找到了片刻的慰藉,留下了传唱至今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在的杜牧好歹在大唐的文学领域是排的上号的,写出了《阿房宫赋》之后,更是被文学界奉为经典。但杜牧却始终不满意,因为他的家世、他的背景和他目前的官职是不匹配的。
从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杜家强大的基因就一直没有衰弱过,到了唐代,杜氏一族主要有杜陵、京兆、襄阳、洹水、濮阳五支,前后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比如杜佑,就历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做过三朝宰相。
为什么单单提及杜佑,因为他是杜牧的爷爷。
你有个当朝宰相的爷爷,这感觉多飘飘然,杜牧可是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完全按照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领路人来教育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都要拿得出手。
泥泞古道上,一个神情有些惆怅却不失庄重的赶路人,背着行囊迎着细雨踽踽独行。
原本是“清明祭扫各纷然”,自己却“独在异乡为异客”,没有知己只能找汾酒来消解自己的思乡之念和家国之情。
走着想着,念着寻着,杜牧陡然看到路边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稚童朝他顽皮地嘻嘻笑。
于是,躬身向前,打探酒家的去处。牧童扬手一指,脆生生道:“喏,就在那儿!”
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透过红杏梢头,看到了若隐若现的杏花村酒家。
10岁的时候,杜牧的爷爷和爸爸都相继离开人世,在那个人走茶凉的年代里,小杜牧开始过早地体验到人情冷暖。还好,“我还有书陪伴着我”。做过宰相的爷爷没给他留下黄金房产,也没偷偷给他在海外弄假户口,倒是给他留下了几大屋子的藏书。
此后的10年,杜牧把这些书全都熟稔于心,并且他还继承了他爷爷的治国基因,对大唐历史熟悉,对大唐的弊端也同样看的门清,杜牧就是为做宰相准备的。
这时候,小杜牧也长成了大杜牧。
国家,我来了,大唐朝,开始吧。
没人理你!
怀才不遇那是你真没本事,我杜牧是名门之后,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才。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首《阿房宫赋》一下子暴露了杜牧的才气和霸气,更重要的是他看待时局的率真和犀利。
别人不敢我的,我敢说;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就是要出位,谁叫我是杜佑的孙子。
三年后,杜牧26岁,年纪不小了,该谋个一官半职了。
首次参加科考,或许因为爷爷的关系,面子总还是要给的,最终,他考了个全国第五名,进士及第。
入仕开始,我杜牧也要处庙堂之高,爆发吧,小宇宙。当杜牧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任命下来了。
弘文馆校书郎,这是啥职位?皇家图书管理员,主要为皇家档案馆的典籍进行校勘错误,正经的中央职位。
仕途之路开始了。
2
文人雅士自风流
杜牧刚刚进入大唐体制内有了体面编制的时候,曾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手下当团练巡官,其实就是个幕僚。在一次少儿不宜的聚会上,杜牧遇到了一个叫张好好的歌女,人家年方十三,肤白貌美气质佳,精通音律善书画,可以说业务能力非常突出。
那个时候的杜牧也是个文艺有为青年,看到了张好好,直接使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专写了一首诗,名字就是《张好好诗》,“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你真好看”。
这就好比陈奕迅拿着吉他对着你唱《十年》,孙红雷边跳舞边说“嫁给我吧”,几个小姑娘能扛得住?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
眼看着一场你侬我侬的爱情戏就要开始了,殊不知没料到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发现势头不妙,立即纳她为妾,活活拆散了这对鸳鸯鸟。
看来,即便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还是敌不过横插进来的程咬金,没办法,谁叫人家是有背景的人。你杜牧有车吗?有房吗?
没办法,杜牧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萝莉成了别人家的媳妇,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后续故事的发展就开始有些辣眼睛了。
郁闷了一个星期的杜牧彻底从初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是急不可耐得就去新的地方当差了,因为,他要去的是扬州——大唐年代,娱乐业极为兴旺的一个地方。
那个时候的社会娱乐环境比起现在,可真是开放多了,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杜牧也是生性风流倜傥。于是乎,一手搂细腰,一手举酒杯,似乎是快乐得手足无措。即便是离开了扬州的杜牧却还是念念不断那段日子,还写诗问曾经一同做官、一起撩妹、一块喝酒的好友韩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按大唐体制,娼妓可分为这样几种:
宫妓,其主要职责是在皇家举行的各种节日庆典以及盛会、宴宾等之类的活动上演出;
营妓,又称之为军妓,在军队为将士们提供娱乐;
官妓,指的是那些入地方官家乐籍也就是教坊(梨园),并在官府举办的各式各样活动及宴会上表演歌舞音乐的艺人;
家妓,养在家中能歌善舞、擅长音乐杂艺的美貌女子。
好吧,大唐文化的开放和开明还是让我们现代人向往的,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今天读起唐诗,早已经无法体会到诗之外的那种音律之美韵了。
其实,那个年代,多情风雅的又何止杜牧一人,诗人大多如此,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习惯。
唐朝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堪称爱情中最为深情,最为坚贞的表白。
同样是唐朝诗人的崔护,仅仅是有了一次艳遇就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3
寄情于酒 以诗言志
杜牧一直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惆怅也好、多情也罢,都只是他对自己难以明志的宣泄,不能居庙堂之上,那就纵情山水处江湖之远,声色犬马之余,也只能以诗明志。
对于美丽的江南美景,有人看到了情谊,“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有人看到了喜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公元833年,31岁的杜牧奉沈传师之命到扬州,去拜会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也看到了江南美景,他说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看到的是毁灭和不满,是伤心和绝望,是忧国和忧民。看到的是所处的国家江河日下,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破敝不堪的大船,飘摇于风雨之中,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杜牧生活的大唐早已不是当年气象万千的大唐,“安史之乱”使大唐元气大伤,后遗症一直没痊愈。
从小熟读经史的杜牧当然看得一清二楚。小小校书郎只干了半年,他就跟随江西观察史(地方军政长官)沈传师去洪州当了其幕僚,寻找时机大展宏图,作为中央下放干部,杜牧的前景一片光明。
杜牧没想到,这一做就做了将近八年,从洪州到宣州,从宣州到扬州,从沈传师到牛僧孺,杜牧似乎不是在到任就是在到任的路上,却始终徘徊在皇家的边缘。
八年间,每天就是枯燥乏味的工作,关键是自己想拼命工作领导们却想着玩。比如,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不少“帮助”,更多时候是带着杜牧参加各种不正经的交际活动。
作为交际场所的老炮儿,老卢绝对是一把好手,然后就把年轻的杜牧也带沟里去了。
公元835年,33岁的杜牧又被朝廷想了起来,被征召做监察御史,赴京城长安任职。八年枯燥的幕府生活终于要结束了,此时的杜牧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准备好要迎接新生命了。
世事无常。
一场“甘露之变”让本来有希望步入正轨的大唐王朝继续滑入深暗的边缘,却也使得本来有望回到庙堂的杜牧再次被抛弃。
据史料考证,也是在这次的赴京城长安途中,杜牧取道山西,途径杏花村,留下了那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也有观点认为,恰恰是这次转道山西耽误了些许时间,让杜牧躲过了“甘露之变”的劫难。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杜牧对酒有了更多的依赖,在《清明》诗中,杜牧以“欲断魂”极写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又以“行人”身份(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将自己肩负公务使命有着家国情怀而无法顾及家人的情感流露。杜牧用杏花村美酒酒寄托的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意识”。
诗人“以诗明志、以酒衬心” 让“酒魂”与“诗魂”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也正是这“诗酒之魂”让杜牧吐出了千古名句,也颂出了这千古名酒。
在38岁的年纪,杜牧终于回到权利中枢的长安,任左补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