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行情 » 白酒文化 » 正文

茅台源自杏花村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21  浏览次数:281
核心提示: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蒋海著的《酒的故事》一书中,有一篇题为《一仙酿二酒》的文章,说茅台的传说至少有两个版本。  一则是
 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蒋海著的《酒的故事》一书中,有一篇题为《一仙酿二酒》的文章,说茅台的传说至少有两个版本。

  一则是一位下凡的仙人,因在茅台镇得到一家好心酒坊的帮助,大饮大吃,醉后大呕入井,留下百年佳酿,其情节与汾酒来历的传说如出一辙。故而有一仙酿二酒之说。另一则说是茅台酒就是清康熙年间由一山西商人带入贵州,与杏花村的汾酒一脉相承。

  据传,在清康熙年间,山西汾阳有一个商人,名叫贾富。贾富生活在汾酒之乡,饮酒成了他平生最大的嗜好,特别是汾酒,他更是把它看得像生命一样的珍贵,一日三餐,餐餐不能少,就连外出收账,也要随身带着汾酒。

  一年秋天,贾富带着家人伙计去南方经商。当他行到贵州茅台镇时,随身携带的汾酒已经喝完了。在一家酒馆喝当地的烧酒时,哪知这种烧酒一沾到唇边,贾富就觉得有一股辣味,喝到嘴里又苦又涩,很不是味道。贾富不觉感叹起来:“咳,真扫兴,这样一个好地方,竟出不了好酒!”

  不料,这句话被店老板听见了,店老板走上去说:“客官口气未免也太大了,你怎知我们茅台就没有好酒呢?”

贾富一听,忙说:“对不起,言语冒犯,请多见谅!不过,这种酒实在……”

“客官如果要品好酒,那也容易。”店老板说完,一招手,只见店小二一口气搬出了十几坛酒,摆在堂前。店老板说:“请客官品尝品尝,再不要说我们茅台无好酒了。”

  贾富连忙站起身来,先把这些酒坛打量了一番,然后,由远而近地对着酒坛深深吸了几口气,接着,斟了一碗酒,饮了一点含在口中,喷了三喷,才把酒碗放下。

店老板一看贾富的举动,就知道他是个品酒的行家。为什么呢?这里有个名堂。贾富刚才这一看二吸三喷,用行家的语言来说,叫做“看色,闻香,品味”。非内行断不知其中奥妙。

店老板忙给贾富让座,并连连向他请教。贾富说:“这些酒都不及一谈啊!其中只有一坛陈年酒还算马马虎虎,但回味也太差。”

  店老板忙施礼说:“不瞒客官说,这一坛陈年酒入窖已二十余年,除此之外,本店确实再无好酒了。”

  贾富说:“此地水秀山青,河水清澈,按理说应该酿出好酒来。”店老板说:“所以特求客官赐教!”

  贾富见他一番诚意,便欣然答应说:“好,明年我一定来教你!”

  果然,第二年金秋时节,贾富特地在山西杏花村用重金聘请了一位酿制汾酒的名师,带着工艺配方、工具,再一次来到贵州的茅台镇。他同名师一道察看地形,选择了一个四周长满芳草的芳草村作为建场址。

  贾富和名师一起,按照汾酒的酿制方法,改良为八蒸八煮,酿出的酒质液特别纯正,香气袭人,纯甜无比,非当地酒可比。

  当时就把这种在茅台酿制的“山西汾酒”,叫做“杏花茅台”酒,这便是我国最早的茅台酒了。

 

1939年7月,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了一套“西南丛书”,其中的第二册为《贵州经济》。《贵州经济》一书“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中记载:“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到茅台这个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其最初创办究系何年何人?虽无可考,然有杨柳湾侧有化字炉,建于前清嘉庆八年(1803),其捐款姓名中有一‘大和烧坊’字样,故知其在嘉庆年间已有酿酒之烧坊无疑。”这个记载证明,茅台镇白酒的源头是山西汾酒。茅台镇白酒吸取了山西汾酒工艺和陕西白酒工艺的精华,山西人在茅台镇开始酿制烧酒的时间是在“满清咸丰以前”。

 

 

《贵州经济 茅台酒之沿革命及制造》

何辑五,先后任民国贵阳市市长、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1947年,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的何辑五编著出版了《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书中载:“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用以自奉,并不外售。至咸丰年间,因秦晋商人歇业还乡,即将所设盐号及茅台酒厂,售予本省先贤华桎坞先生继续经营,仍沿用成义酒坊名称。”该记载与《贵州经济》的记载一致。这个资料表明,茅台镇白酒的历史,咸丰年间是个分水岭。之前,山西商人成立了成义酒坊,用汾酒技术制造白酒,咸丰年间盐号业务和制酒业务全部出让给贵州本地人。

 

1963年10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印的《贵州茅台酒》一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茅台酒的历史和当时改造发展的状况。书中记载,200多年前,茅台镇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渔村。那时四川的盐船由泸州、合江溯流而上,盐商们经赤水河到达茅台村后,常在茅台村歇息,茅台村就慢慢地成了一个商业转运点。当时,运销食盐的商人大都是山西人和陕西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著名诗人郑珍有“蜀盐去贵州,秦商聚茅台”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著名的四大盐号“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在茅台村羊叉街竞相建仓筑舍,以至鳞次栉比,当地人称之为盐巷街。山西和陕西盐商,跋山涉水到南国经商,由于远离家人,酒就成为盐商排遣劳累和孤独的最佳饮品,这些盐商因此养成酣觞之癖。而贵州由于山陡水荒没有好酒,唯有叫“牂牁曲”的酒,辛辣难以咽下。秦晋商人很爱酒,但最爱的还是山西杏花村汾酒。该书记载,晋秦盐商“因感从山西携带杏花村汾酒不便,就从山西雇了酿酒工人在茅台镇仿制”。最初雇工酿酒的是一个山西盐商,后来又有陕西盐商先后雇用酒工改革酿造方法,逐渐有了区别于汾酒的酿造工艺,成为茅台酒。当时,掌握茅台酒酿造技术的,仅限于盐号雇用的山西、陕西工人,后来才传给当地酿酒工人。经过数代酿酒师的努力,茅台的酿酒技术逐渐提高,并创造出一套独特精湛的酿造工艺。

《祖国的贵州》中的茅台酒源于汾酒的记载

 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祖国的贵州》中贵州省商业厅欧阳源《名贵的土特产》记载:茅台酒“其制造历史,相传已有百余年”,是“清朝山西人经商于茅台镇,依汾酒制法而兴”。1980年由贵州省工商联编辑、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工商史料·贵州茅台酒史》中记载:“茅台酒是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山西盐商郭某雇工制造”,“出现了专门为销售的烧坊”,“从山西雇了酿造杏花汾酒的工人来茅台村,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研究制造”的。

  宋良曦、钟长永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川盐史论》也说,当时的贩盐商贾来到茅台镇之后,专门从山西雇来了酿造酒的师傅来酿汾酒。1740年的时候姓郭的盐商请来了酿酒的师傅酿造更好的酒,后来还有两位盐商请来了师傅,经过加工改良形成了今天的茅台酒。在《赤水河畔茅台镇》这本书上也提到了山西的盐商到仁怀做生意,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就想起了自己故乡的汾酒,就从山西找来了师傅试着酿造汾酒。这些记载说明了茅台酒确实存在山西盐商将汾酒的生产工艺带过去的事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唐鲁孙文选》亦载:“汾酒凤酒,在白酒来说,已经算是白酒中的极品。贵州是缺盐省份,所有食盐都是由四川省供应,令人奇怪的是川盐运黔的业务,不操在四川人手中,反而是由山西陕西的盐商把握操纵。北地天寒,山陕一带的人,平素都喜爱喝两盅,可是他们喝芳烈的白酒。这帮人起初一到贵州,喝那贵州用玉蜀黍酿的土烧酒,酒一进口,炸腮刺喉,简直没法下咽。后来有人发现仁怀县茅台村杨柳湾,有一条赤水河支流的一个小河汊子,水质晶莹,入口清劲温淳,遵义府属又是贵州高粱产区,高粱取之不尽,水又甘沁沉厚,准能酿出上等白酒。盐商们一向是养尊处优舒服惯了的,于是不惜重金,回到家乡把一等一的酿酒高手,并带了制酒曲子,请到贵州来,在杨柳湾设厂造起酒来。起初出的酒虽然香头不足,可是已经没有涩唇辣喉的毛病了。同治八年,贵州的高粱大丰收,他们做了大批的高粱酒没处屯放,酒是越陈越香的,于是开挖地窖,把喝不了的酒窖藏起来,又怕漏酒走气,于是挖好了深坑,用石板垫底,四面再用石条墙,用青白灰溜缝砌平,再把糯米熬浆混合三合土铺好砟实,上面再铺一层极细河沙。做好的酒,经过窖藏两年以上,酒让河沙不断的侵吸,所有火爆辛辣之气全消。所以真正极品茅台,只要一开罐,屋里立刻充满了甘洌的柔香,会喝酒的一闻,就知道是茅台酒开罐了。”

 1983年第1期《井盐史通讯》中宋劬《四川盐商与茅台酒》文也记述:“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3),四川井盐远销贵州,开创了川盐出蜀、远销外省的历史。位于赤水河畔的茅台村,本来中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人烟稀少,寂寂无闻。由四川入黔的盐船,经泸州、沿合江溯流而上,尽历险滩湍流,到达茅台村时,需全部卸船,进仓堆入盐斤。此后,再靠人背马驮,分往贵阳、安顺两路销售黔省。这样,茅台村地方便开始形成一个川盐销黔的转运站和货物集散地,逐渐繁荣起来,到清朝康熙晚期,已发展成为一个江边小镇。当时经营运销的四川盐商,不少是山西和陕西籍人,他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经常来茅台坐镇指挥、运筹谋划、苦心经营。这些盐商巨贾,平日腰缠万贯,素来生活奢靡。茅台镇地处穷乡僻壤,既无丝竹之乐,又无斗鸡走狗之趣。盐商们百无聊赖,常常饮酒寻欢。他们在品尝当地酿造的酒后,觉其味颇佳,为了进一步提高酒的质量,酿造出美酒琼浆,供其享用,盐商们特地从山西雇来了酿造杏花村汾酒的工人,这些酿酒师来到茅台镇后,便同当地工人一道,共同研究新的酿酒技术,准备创制新的品种。1704年左右,由一个姓郭的盐商雇来的酿酒师,造出了一种与当地酒风味迥异,更为醇美的新酒。一个姓宋和一个姓毛的盐商又雇工在此基础上加工改良。就这样,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付出了艰辛劳动,不断试验和改良,形成了一套奇妙、复杂、精湛的酿酒技术,终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别具一格的美酒佳酿。其特点为无色透明、特殊芬香、醇和浓郁、味长回甜,这就是茅台酒。清代以来,又叫茅台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回沙大曲。……茅台酒的生产,从四川盐商新经营的盐号附设的小酒坊逐步发展起来,以后便出现了专为销售而酿造的烧房。到十九世纪的上半叶,茅台酒已颇有名气,烧房不下一二十家,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由于清军阻击太平军和镇压贵州少数民族起义,茅台镇遭受兵燹,成了一片废墟,茅台酒的生产也一度中断。到1869年,大盐商华联辉为了自己享受并应酬官场,开设成义酒厂,恢复了茅台酒的生产。以后,当地的盐商和地主又陆续开办茅台酒厂。酿造工人虽受重利盘剥,却以自己的智慧使茅台酒的质量更臻完美。”

  历史学者纪连海在辽宁电视台《纪连海说珍藏》中有一期《茅台镇里酿汾酒》的节目,也讲述了晋商贾富带酿酒师傅和原料到茅台镇,教会茅台人酿酒的故事。著名作家台静农在《谈酒》中亦说:“贵州茅台镇的酒,原是山西汾酒的酿法。”

  到道光年间,茅台镇酒坊已增加到不下20家,且声名渐起。道光《遵义府志》一书,曾转录郑珍著《田居蚕室录》的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纯用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曰白水曲。黔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昂贵,民困于食,职此故也。”《田居蚕食录》成书于道光年间。从该书的记载看,至少到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工艺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单从文义分析,类似于山西酒师在陕西发明的酿酒工艺,使用地窖发酵,主要纯以高粱为原料,唯酒曲为小麦制成。

茅台酒的制法在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中有所记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制法纯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熇之,既熇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其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具,非假麸与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处难于仿制,故独以茅台称也。”这也是茅台酒的工艺和文化特征。从《遵义府志》到《续遵义府志》的95年间,茅台镇白酒的酿制工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关键的变化在于“熇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根据文义分析,到民国初年,茅台酒特有的回沙工艺才基本形成。

  对于茅台酒工艺的发展变化,茅台酒厂自己也曾作出过符合事实的说明。2002年第06期《酿酒科技》中翟旭龙的《酿酒史上的“丝绸之路”》文章中引用了一条重要的资料:“1973年,茅台酒厂代表在全国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所作的题为《发扬固有风格,提高产品质量》发言中说:‘茅台酒相传始创于1700年左右……有陕西凤翔府岐山县郭姓盐商请了山西技师,仿汾酒与西凤酒的操作方法生产。在这200多年的时间内,又吸收了南方小曲酒的做法,而形成了现在的这一套独特的工艺操作。’”正是由于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茅台酒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艺和名酒品牌。但是追根寻源,它的基本工艺原理还是发轫于山西汾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马烽为《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做序说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贵州的赤水河,自然也参观了茅台酒厂。据酒厂的负责人介绍,茅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可以算是茅台酒的祖师爷,因为最早的茅台酒厂就是由汾酒的酿制师到赤水河创建的。听了这种介绍,更使我增加了一种荣誉感。我这么说,毫无贬低茅台的意思,实际上是各有千秋,或者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不过这也证明了汾酒的历史比茅台更古老。”

 

 

《美味方丈记》中记载“茅台不及千年汾酒”

  日本学者陈舜臣、蔡锦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美味方丈记》中《烧酒与光棍》中亦说:“为中国白酒翘楚的当属山西汾酒。……茅台酒瓶上标签写着‘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若论历史长短,茅台不及千年汾酒。”

  2011年,山西省委原书记王茂林说:“我曾经在三十年前去过遵义,当时记载茅台酒的历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就是‘酿造汾酒的工人到了贵州,把汾酒的技术带到了贵州,之后,酿制了茅台酒。’这段话现在却没有了,我曾跟茅台酒老厂长、我国八大名酒的评审在一起吃过饭,我跟他讲过,说现在茅台酒把这段历史给划掉,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有人否定茅台酒“外来说”的一个主要依据,是茅台酒与汾酒的酿造过程截然不同。

  茅台酒既然是仿照汾酒制法,并经过改良而形成的,二者在制法上自然存在着不同,但不可能截然不同。二者间相同的地方有:

第一,茅台酒的发酵期与汾酒相同,都是一个月左右。茅台酒是“经月而出”,汾酒是二十八天,并且,茅台酒跟汾酒一样,发酵时,都要将酒醅埋入土中。

第二,回沙工艺是茅台酒酿造技术的标志。然而这一特殊工艺,是对汾酒传统工艺的继承。这一工艺是受当地粮食不足的限制,采用回沙工艺是为了酿出更多的酒,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现在为八次,曾经是九次)。在一至四次发酵时,除加曲外,还要加生高粱(所谓生沙),但从第五次开始,就只加曲,而不再加生高粱了。张肖梅《贵州经济》说:“凡是不加生高粱蒸烤者均称为回沙,所出之酒称为回沙茅酒。”汾酒的酿造工艺简称“清蒸二次清”。经第一次清,发酵蒸馏取酒之后,再进行第二次清。第二次清时,酒醅只加曲药,不再加生高粱(生沙),进行发酵蒸馏取酒。此种方法在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中被认为是“汾酒之制法与他酒不同”的特殊技术。汾酒的这一特殊技术,其实就是“回沙工艺”,只是称呼不同而已。从整个流程来看,二者有所不同的是,汾酒是一次回沙,茅台酒是多次回沙。但是这一“有所不同”还不能定论,因为《清稗类钞》“制汾酒”中讲到,清朝时的汾酒是四次清。如果能够考证属实,汾酒在清代时的回沙工艺,也是多次回沙了。

第三,汾酒在进行“回沙工艺”时,有将尾酒回泼酒醅以提高酒质的方法。这一点,也为茅台酒所继承。

  还有人认为茅台酒与汾酒香型不同,前者是酱香型,后者是清香型。香型不同,可以说酒就不同,但并不能得出,能制清香型的酒师就不能制出其它香型酒的结论。在中国的酿造发展史上,早在茅台之前,就有陕西酒师,引用汾酒酿制法,最终也酿出了与汾酒香型不同的浓香型、凤香型名酒。严格意义上讲,发酵条件的不同,方法的不同,地理土壤性质的不同,原料的不同,酿出不同香型的酒是很正常的事。

茅台酒瓶背标上也说自己有200余年的历史

 

 
 
[ 资讯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茅台源自杏花村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杏花村酒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